首页

综合改革

关于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31日 11:47      作者:      点击:[]

 

 

 

中共天水师范学院委员会文件

 

天师院党委发〔2019〕95号

 

 

中共天水师范学院委员会  天水师范学院

关于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意见

 

机关党委,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学院,党政各部门,纪委办公室,工会、团委,各教辅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与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实现学校高水平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整体水平,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精神,特提出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我省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和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机遇,以争创一流、特色发展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确保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

(二)建设原则

坚持内涵发展。要有一流应用型大学的高度和视野,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关键,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根据学校办学传统与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寻找凝练学校优势特色。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专业群,形成特色优势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特色优势人才团队,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需求导向。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瞄准社会需求和产业一线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将学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坚持改革驱动。向改革要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着积极稳妥、蹄疾步稳的原则,理出改革任务清单,有序有效推进。着力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三定”方案编制工作,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坚持开放协同。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坚持走出去、走上去、走下去,开阔视野,争取资源,加强合作。持续推动与地方政府的开放合作,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以贡献求支持。持续推动与企业行业的开放合作,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人才互动、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持续推动校际间合作,借助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发展。持续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及时吸收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建设成功经验,助力我们后发赶超,高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坚持学院主体。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院是主体。要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激发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学院根据特点对接需求,在学校整体规划和指导下,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做强做大,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三)建设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左右,实现从转型到基本定型的目标,从学科到科研、从专业到课程、从教学体系到运行管理体系,构架起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框架。从2020年左右到2030年左右,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从基本定型到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四)建设思路与战略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主动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根本办学思路。

推进“四个转变”。推进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教学型大学向应用研究型大学转变、从传统师范院校向现代应用型大学转变,从“学院”向“大学”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水平。

坚持“五条路径”。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五条路径,找准办学定位,巩固优势,发展特色,强化应用,提高办学层次,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五大战略”。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学科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和国际化战略,夯实学校发展根基。

二、建设任务

(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水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具有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色的思政“金课”,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体育、美育水平,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情怀美好、理念先进、功底扎实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具有发展潜力大、创新精神强与实践能力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创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引入产业行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社会各类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带动各学科专业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案例库、项目库等,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多途径加强教材建设,构建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水平教材体系。

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瞄准产业办专业、联合企业办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聚焦质量办专业,形成若干个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专业群与产业产业链的有机对接,打造一批富有学校特色的“金专”,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高水平专业培养高水平人才,以高水平人才培养熔铸学校品牌,使高水平专业成为学校招生就业,服务社会的“定海神针”;继续坚持组群发展的理念,按照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类,调整构建学校应用型专业体系。教师教育类专业坚持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幼学校结成共同体,联合培养高水平师资;其他三个专业群坚持与企业、行业开展广泛深度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拟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22年,形成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格局,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人;完善分类培养机制,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探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突出产学结合,以行业为依托培养研究生。完善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

建设学科高原,构筑学科高峰。打造学科高峰,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中国史、生态学2个学科群建设力度,力争在此基础上获批国家级一流学科;围绕天水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按省内一流学科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制造学科群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使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对接,学科特色与区域特色更加吻合,学科对专业的支撑更加有力。

巩固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坚持“巩固优势,发展应用,支持特色”的原则,对现有学科进行优化调整、分类建设,形成全校各学科准确定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可持续、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继续巩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着力培植有特色的应用型学科,特别要根据国家功能区的划分、甘肃和陇东南产业发展规划、优势支柱产业布局,拉高标杆,精准定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工科、新文科等领域中确定主攻方向,带动品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学位点建设。围绕学校已有省级重点学科,加强与其相适应的学位点建设工作力度,形成规模化的学位点布局,特别要加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硕士、工程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力度,形成学校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博士学位增长点;瞄准甘肃省新兴产业体系,按照占位发展的原则,超前布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交叉方向,抢占学科制高点,在智能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立项培育新的应用型硕士学位增长点,在生物制药、信息工程等领域培育新的学术型硕士学位增长点。

(三)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

凝练基础研究特色,积极开展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领域,进行战略布局,选择突破点重点支持,形成新的基础研究优势,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新技术的源头;坚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适应地方需求彰显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与平台。加快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及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步伐与引进力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科技创新队伍;积极探索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提倡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多元化的团队组织模式,围绕重点学科领域与其他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各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争取获批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产出一批创新性重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

构建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研究成果,标志性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为宗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搭建引才、育才、用才三大平台,统筹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分类实施、重点支持、目标管理”的原则,针对学校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需要,制定实施“伏羲人才计划”项目,在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出台具体措施,放眼全国延揽一流人才,培养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对话能力,有实力冲击国家重要人才项目或重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采取企业挂职、校企互聘、定期轮岗、项目研发等措施,鼓励教师深入社会、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畅通从行业、企业引进紧缺技术精英的渠道,通过必要的培养程序,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打造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积极选派干部到国(境)外高校研修培训,提升满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坚持事业为上、突出实绩考评,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干部队伍能上能下、双岗互换的工作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加强教辅人员队伍建设,建成一支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能力的教学科研辅助和后勤服务队伍。

(五)加快推进开放办学

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构建与自身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与优秀大学办学治校经验,力争与国际上1—2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以国际化支撑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各项工作。多渠道支持教师分梯次出国访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使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占比达10%左右。健全留学生招生激励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鼓励教师开展英汉双语教学、与海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等,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的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巩固与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成果,吸收借鉴其他国内高水平大学办学经验,对接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力争获批1所教育部对口支援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学术交流、学生互换、师资互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中科院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公关,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设立地方研究院,统筹管理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探索与地方共建研究院的建设模式与联动机制,并依托地方研究院推动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增强对地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对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结合陇东南产业发展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解决行业领域内重大、急需问题为导向,全方位地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之中,产生一批有重要影响和重大意义的合作成果,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促进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文化开新策源地、服务产业新高地、科研创新汇集地,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

(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认真执行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议事规则,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执行力。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资源配置与管理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维护好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制定理事会章程,着力增强理事会组成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围绕建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运行的体制机制,根据转型发展需要,对学校各个领域、层面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废止不合时宜的,修改不完善的。

有序推进综合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打好改革攻坚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积极稳妥、蹄疾步稳的原则,理出改革任务清单,有序有效推进教育教学、学科与科研、校院两级管理、机构调整、目标考核与绩效分配等领域的综合改革,进一步释放学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全面推进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大学建设。

(七)拓展办学资源

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省财政对学校建设资金拨款的稳定支持,保证五年内专项建设经费持续增长;强化财务计划与管理,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学校收入;通过推进实施省市共建天水师范大学工程,落实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政策、资源支持,保证持续的经费支持。充分挖掘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积极探索校园各类资源的有偿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学校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在校成立各类发展基金。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师生提供较好的校园环境;规划建设实验室训大楼,缓解学校科研用房、学院和教师办公用房供需矛盾;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打造智慧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和校园社区服务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努力;拓展办学空间,破解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支持,完成新校区建设。

(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文化。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形成“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大力营造开放多元、兼容并包、具有校园特质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凝炼和挖掘校风、校训、校徽、校史等精神内涵,坚持“守正·奋进”,传承发扬学校办学文化,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精神。根据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发挥校园文化内向与外向功能。

(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固本强基,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论武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建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和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保证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健康稳定。依托加强基层党建,增强基层组织活力。进一步开展师德师风和学风校风建设,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规范组织生活,认真抓好《准则》《条例》的落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和调整结构,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治,全面领导学校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细化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办法。完善两个责任落实机制,健全责任分解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地配置学校内部权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相关职能部门要依职能职责制定方案、抓好落实。各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谋深做实、竞相发展。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优化资源配置,细化政策措施,分解工作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二)加强示范引领

学校将在建设过程中择优从全校遴选学院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和建设,并给予人财物配套政策支持,助推探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形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并及时总结推广,供全校吸收借鉴。

(三)加强考核评价

实行绩效考评,根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年度考核验收制度,考核结果进入学校年终考核评价体系。除建设进度外,还要重点考查评价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努力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重点的应用型高校建设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共天水师范学院委员会  天水师范学院

                   2019年12月31日

 

 

 

 

 

 

 

天水师范学院办公室                20191231日印发

上一条:关于印发《天水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印发《天水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闭

Copyright © 2005-2020  天水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  0938-8367707  0938-8362599  E-mail:xb@tsnu.edu.cn